大學證釋(顏子,p142

中庸證釋(顏子,p159

功夫

境界

功夫

境界

知止

止於心,而後心不妄動。知止者,知所止而止之也。

致曲

曲者,若谷、若海,有所容,有所受,有所阻,有所防,故有所止也。止則易一,內止其息,外受其善。

致曲者,立其極以繫其心也。以一念繫心,制其他念。

有定

手足有措,耳目有司,其容止言語,不至凌亂無序,是定於外,如佛之禪定,先定其身,次定其心,身心皆定,可求真靜。

有誠

不因情識以移其念,不因物欲以動其氣,氣定志專,而後靜淨,靜淨不退而後誠。去其紛者使其靜(克己復禮),滌其惡者使其淨(戒視聽言動)。

靜其神,定其氣。定而後身心不浮,思念俱沉,氣息隨之而定,神意隨之而靜,此佛之入定之時也。

氣凝志專,而精神內存,充盈自在,此誠於中也。

靜其神意,息其氣息,如止水,如明月,一波不興,一塵不染,而無所怯惑,無所思疑,神意湛然,氣息悠然之侯也。所安愈堅,所進愈真。

精神既凝,光輝漸生,氣志永定,德容外見,此形於外也。

安於靜,澄然晶然,光明自生,智慧自足,神氣盎然,氣息隨化,靜中真機以見,生意以出,純乎至善之境,即在前也。

內外俱實,神智俱足,靈光湛然,聰慧無惑,遠近所照,微奧所澈,莫不通明。通明事物,鑒於天地,察知數命,明於鬼神。

真慧觀察,性光所照,毫無私念塵思,擾雜於中,一機而進於至善。得至善之境而常止也。愈止愈靜,愈靜愈明,愈明愈真,純乎真境,至真至誠,不退不出,久於其所,可謂之得也。

德備於身而昭於外,善充於體而著其行,則應無不當,措無不宜,由靜生動,以周萬有。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通即動也。

變者變易也,必己之不易。不易者,可易眾。

化者造化也,化育也,必己之已成。已成者,可化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sui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