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證釋(顏子,p142) |
中庸證釋(顏子,p159) |
||
功夫 |
境界 |
功夫 |
境界 |
知止 |
止於心,而後心不妄動。知止者,知所止而止之也。 |
致曲 |
曲者,若谷、若海,有所容,有所受,有所阻,有所防,故有所止也。止則易一,內止其息,外受其善。 致曲者,立其極以繫其心也。以一念繫心,制其他念。 |
有定 |
手足有措,耳目有司,其容止言語,不至凌亂無序,是定於外,如佛之禪定,先定其身,次定其心,身心皆定,可求真靜。 |
有誠 |
不因情識以移其念,不因物欲以動其氣,氣定志專,而後靜淨,靜淨不退而後誠。去其紛者使其靜(克己復禮),滌其惡者使其淨(戒視聽言動)。 |
靜 |
靜其神,定其氣。定而後身心不浮,思念俱沉,氣息隨之而定,神意隨之而靜,此佛之入定之時也。 |
形 |
氣凝志專,而精神內存,充盈自在,此誠於中也。 |
安 |
靜其神意,息其氣息,如止水,如明月,一波不興,一塵不染,而無所怯惑,無所思疑,神意湛然,氣息悠然之侯也。所安愈堅,所進愈真。 |
著 |
精神既凝,光輝漸生,氣志永定,德容外見,此形於外也。 |
慮 |
安於靜,澄然晶然,光明自生,智慧自足,神氣盎然,氣息隨化,靜中真機以見,生意以出,純乎至善之境,即在前也。 |
明 |
內外俱實,神智俱足,靈光湛然,聰慧無惑,遠近所照,微奧所澈,莫不通明。通明事物,鑒於天地,察知數命,明於鬼神。 |
得 |
真慧觀察,性光所照,毫無私念塵思,擾雜於中,一機而進於至善。得至善之境而常止也。愈止愈靜,愈靜愈明,愈明愈真,純乎真境,至真至誠,不退不出,久於其所,可謂之得也。 |
動 |
德備於身而昭於外,善充於體而著其行,則應無不當,措無不宜,由靜生動,以周萬有。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通即動也。 |
變 |
變者變易也,必己之不易。不易者,可易眾。 |
||
化 |
化者造化也,化育也,必己之已成。已成者,可化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