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機會在佛堂的明德班跟各位前賢分享大學證釋的體悟,當然一個小時是不能分享什麼的,不過分享過程中跑出幾個想法是不錯的,首先是分享大學與中庸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大學之道與修道之謂教開宗明義的點明之後所要闡述的內容。

 

大學言「道」卻是列舉四綱領,已落入教化了,但是每一步的修道方法中皆有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道在日常生活中」、「辦道即修道」、「學修講辦行」等的修辦理念;而中庸言「教」卻深入性理心法,尤其前三章簡直如內功心法一般,先講境界與條件,在以「至誠無息」為落實的功法,之後每章雖言教化,但是卻要讓我們從中體會「道」的滋味,未了也「無聲無臭」結束。

 

其次是四綱領如何與現在修辦道結合,就是我之前所言修道三步曲「改毛病去脾氣(明明德)、渡人成全人(親親新民)、三寶修行(止至善)」,主要的想法是我們如何引導新的道親從那一方面下手呢?過程之中是一一分析的,在此不在詳述,其結論是從渡人成全人下手。為什麼呢?其實也是自己的修辦歷程,就是我們常說的「想法→行為→習慣→個性→命運」,而「想法」正是能夠留在道場上修辦道的關鍵,總之是「由情入理」、「由外在而內在」、「由實務至體會」等成全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活佛老師所說:「欲消除業力,但憑爾功德」,而業力就是想法,潛藏在第八意識阿賴耶識之中。

 

把道親「留」在道場中是最重的,簡單的模式就是星期三辦明德班,星期日開進修班,其中離不開辦道,也就是說如果有人要求道,星期三變成辦道,而星期日在進修班完後辦道。如何增加道親在佛堂的次數?想想如何讓他們來到佛堂行功了愿?活佛恩師說:「付出就會感動,感動就會深入,深入就會契入,契入就會悟入。」這就是讓道親留下來最好的策略與最高指導原則。

 

以上的想法僅供參考,現在我們話入正題。八條目列舉之後,聖人提出先聖明王之語,證明所言是有依據的,此修道法門真是「前聖後聖,其揆一也。」康誥曰:「克明德。」康誥是《書經.周書》篇名,乃是周武文與同母之弟康叔封於康之時,周武王告誡他們的文辭。「克」字是「能夠」之意,也就是自己要念念在此,不斷的在此下功夫;其次有克己復禮之「制約」之意,也就是克制自己的情欲,但是不是一昧的制止,而是要「約束」,簡單說就是要「調節」之意,如「轉念」、「轉移目標」、「離開現場」、「小小的舒發」等方法。

 

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太甲是《書經.商書》篇名,太甲是商湯的孫子,即位後,縱欲無度而不理國政,被伊尹放逐於桐,三年之後太甲悔過遷善,伊尹迎歸,授以政權。人難免會有做錯事情的,但是最重要的是改惡向善,放逐的目的就是如此,從最高權位到一切都没有之時,才能反省自己的言行。「顧」字有「看顧」與「照顧」之意,也就是「省察」之意,要時常反省自己的言行,觀察自己的言行的優缺,不斷的省察,一點一滴「隱惡揚善」,漸漸的止於至善,關鍵是誰在省察呢?就是我們的佛性!「諟」字有「此」、「這個」之意,也就是我們的本心本性。「天之明命」就是上天賦予我們光明的本性。

 

帝典曰:「克明峻德。」帝典是《書經.虞書》篇名,乃是記錄帝堯的事蹟,而「峻」字有高大、偉大之意。未了強調「皆自明」,指出修道是不假外求的,所謂「公修公德,婆修婆德」、「個人吃飯個人飽」,壇經說:「功德在法身中」,須知自己身上就有道,只要真修實煉,必能契入本心本性,正是「真因有真果,存心以養性;佛向性中做,道在日常中。」我喜歡老前人的一句話:「做工的叫工人,看病的叫醫生,教書的叫老師,幫助別人叫菩薩,做佛事的就叫佛。」實踐是修道不二法門,只有不斷的行動,馬上的行動,更要永遠不要放棄!

 

所以「皆自明也」實為此經畫龍點晴之效果。哈…終於將明明德給分享完了,想想實在是不容易啊!

 

雲上太陽放光明,

水洗業念漸清澈;

夢中勤做諸功德,

客在紅塵搖法舟。

 

95.12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sui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