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講師總是有傳題的時候才會認真準備,講了「中庸證釋」
多年,突然要講朱熹版的中庸,茫然無措,該從何講起呢
?其實現在的道親要研究經典何其不容易,千擾太多了,
尤其智慧型手機出世,又有誰會看書呢?更論及研究經典
。不禁 為自己歡喜,學道之初無太多紅塵擾身,一心一
意修辦道,於是養成了習慣,每日不讀經,心中空空的狀
態,正是十年見高低,二十年見微理啊!
做這一篇講義的目的,是希望研究經典要有依據,證釋本
是聖賢扶乩所言,所謂是理則進,況且道場已用多年可為
中心之書,而其他如朱熹版,以及後列網路參考之呂祖註
、興毅經典等,都是增加及鞏固所學。道場因應時代,
將為老水還潮做準備,亦可也。只要證釋本有所得,朱熹
版不難矣。所以希望研究中庸可從證釋版下手,上列兩種
大綱,就是要大家清楚知道,一是內聖外王一貫,一是編
列無章而已,並無好與壞的分別,因為句中所言,皆是聖
人之語,任何一句亦可通天明性,只是學習效果有系統及
無系統的分別罷了。
雖然近來文章不多,但每日流覽的人不少,感謝大家閱讀
,若有幫助,即是歡喜。生活中要有體悟,不外修辦道,
他日若有想法再於大家分享。
祝新年快樂,聖凡如意!
中庸講義
一、中庸來處
《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 原是《小戴禮記》第三十一篇,內文的寫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作者是誰尚無定論,一說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載於另一說是秦代或漢代的學者所作。 宋朝的儒學家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將其從《禮記》中抽出獨立成書,共33章,朱熹則將其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
二、中庸證釋大綱
中庸篇 |
項目 |
內容 |
第一章 |
綱領 |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2、正反合三修持!(須臾、戒慎恐懼、至中和) |
第二章 第三章 |
修持功夫 (內聖) 誠
4~8章成德之方(外王) |
1、誠為一切德行的根本(無私欲,時中) 2、自誠明、自明誠;誠者、誠之者(正反的修 持) 3、成己、成物(合的修持)。 4、擇善固執、盡性、致曲(誠的修持方法及境 界, 止心而後可明性,省察而後可止心) 5、至誠如神、鬼神之德(前知、敬畏→無私欲) 6、天地之道、至誠無息之境界 7、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承上啟下,結眼) |
第四章 |
中庸為本 時中、守中、 用中:依體起用 |
1、三達德:仁智勇 2、五為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3、勤能補拙:知、行三狀態 |
第五章 |
道 以明行 |
1、忠恕之德(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五達道(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 、朋友(君子之道四、造端夫婦) 3、君子之道:齊家(由近至遠)、費隱(道體 之彌勒)、語大(三施並行)、語小(須明師一 指)、夫婦(易行)。 4、素位而行、明哲保身 |
第六章 |
孝 以繼道 |
1、舜之大孝(位祿名壽→天人感應、性道通神) 2、無憂文王(善繼志、善述事) 3、周公制禮可顯孝(推孝制禮,其始於祭祀) |
第七章 |
禮 以明治 |
1、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禮之功效) 2、制禮作樂:位德兼備 3、聖人為道之大,至誠措無不宜 |
第八章 |
政 以歸誠 |
1、治天下九經:修身、親親、尊賢、敬大臣、 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 (先三重內修,後推已達人) 2、九經之行在誠(中庸始終之旨) |
第九章 |
總結 |
1、孔子德行配天地,並育並行,小德大德 2、誠者著,誠於中,形於外,待人接物莫不 「配天」。 3、至誠,一切皆成,內成道,外成德(成己 成物) 4、存養省察:操存無間,省察惟嚴(首章與未 章相應) 5、德之至無名,純乎道也(無聲無臭) |
三、中庸大綱
篇 |
章 |
項目 |
內容 |
|
中庸一
第01至11章 |
1 |
綱領(同證釋) |
1.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2. 正反合三境界(須臾、戒慎恐懼、致中和) |
|
2~5 |
中庸定義1 |
1. 中者不偏,庸者不易→本性 2. 時中 |
|
|
6-10 |
三達德 |
1. 知(6~7) 2. 仁(8) 3. 仁知勇(9) 4. 勇(10) |
|
|
11 |
中庸定義2 |
聖者行中庸 |
|
|
中庸二
第12至19章 |
12~15 |
五達道 |
1. 君子之道:費隱、語大、語小、夫婦(12) 2. 恕道、君子之道四、言行中庸(13) 3. 素位而行(14) 4. 君子之道:齊家(15) |
|
16 |
鬼神之德 |
誠者敬也 |
|
|
17~19 |
孝 |
1. 舜之大孝(位祿名壽)(17) 2. 無憂文王(善繼志、善述事)(18~19) |
|
|
中庸三
第20至25章 |
20 |
政 |
1. 五達道、三達德 2. 治天下九經在誠 3. 五為學 |
|
20(後)~26 |
誠 |
1. 誠者、誠之者(擇善固執)(20後) 2. 自誠明、自明誠(21) 3. 盡性(22) 4. 致曲(23) 5. 前知(24) 6. 成己成物(25) 7. 至誠無息(26) |
||
中庸四
第26至33章 |
||||
27~29 |
禮 |
1. 禮儀三百、威儀三千(27) 2. 制禮作樂:位德兼備(28) 3. 聖人為道之大,至誠措無不宜(29) |
|
|
30~33 |
總結(同證釋) |
1. 孔子德行配天地,並育並行,小德大德(30) 2. 成聖的五種條件→聖人德業配天(31) 3. 至誠方可完成三大事功:經綸大經、立大本、知化育(32) 4. 為己立心→存養省察→不賞不怒平天地→至德無名,純乎道也(無聲無臭)(33) |
|
四、參考網路:中庸淺言新註(呂祖註釋)
五、參考網路:一貫道興毅南興南悌區:經典→中庸
10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