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聽到如此湛深的經文,當下法喜充滿,因為隱約間自己能夠體會本性,雖然剛發菩提心,但是身為佛弟子,本就是隨佛廣宣佛法,渡化眾生,將佛所說之法,宣揚給眾生,於是內心中湧出幾多靈感,不知不覺讚誦出來:「


目淨修廣如青蓮   心淨已度諸禪定
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財施一切
能善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
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三轉法輪於大千   三寶於是現世間
悉知眾生來去相   善於諸法得解脫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各各隨所解

                                                        

當舍利弗讚誦完後,覺得若能現在依據如來所提示來修行,一定可以進入如來藏,於是請問如來:「世尊!弟子非常想知道如何觀自在菩薩呢?」

佛說:「善哉!此問。觀照法門是修行第一要件,一直以來,我先引導你們觀外在形相,如四念處中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法無我,觀心無常,這是外觀。今日所授是往內觀照本自具足、永久存在的般若之性,能夠自然的升起慈悲喜捨之菩薩四無量心。總而言之,就是希望大家能夠時時不離本性。」

舍利弗說:「可是如何體證本自具足的佛性呢?」

佛說:「當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又說:「所謂的文字般若是指一切有形的經典文字,或無形之修法,當然此文字般若是從佛所說而言,因為佛是實語者,不誑語者;佛是親證實相般若,依眾生因緣,給予眾生引導修證法門,廣開方便修法。」

舍利弗說:「佛說法真是循循善誘,那如何觀照般若之性呢?」

佛法:「一念回光返照即是覺,首先覺察其分別對待之人心,其次安頓降伏其心而轉識成智,最後一心清靜即是本性。」

舍利佛說:「我修止觀法門而證阿羅漢果,與觀自在菩薩有何不同呢?」

佛說:「你修止觀是斷諸身心之念,此為二法。當知佛性是一,煩惱即是菩提,仍須將諸妄念一一覺察,而後轉識成智。所謂以平等性智,如大圓鏡智,起妙觀察智,行成所作智。體用一如,渾然一體,念念之間即是佛性,行行之時即是慈悲,至此覺行圓滿而親證實相般若之性。」

舍利弗說:「原來如此!佛之慈悲引導弟子們一定要修菩薩道,因為菩薩方能證佛果,菩薩是為法王子啊!」

【備註】

一、什麼是「轉識成智」?

1.轉一到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為「成所作智」。

2.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意識具有分析、推理、歸納等功能)。

3、轉第七未那識為「平分性智」(未那識,又為潛意識,是分別、對待、執著的根源,當知佛性本平等,不以人心分別)

4、轉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阿賴耶識,又稱藏識,是一切業力善與惡種子的倉庫,也就我們常講的意識田)

 

二、如何「轉識成識」?

轉人心為道心,也就是將第七未那識的分別對待心,轉為平等心。修道過程中我們稱為「轉念」,就是把不好的念頭,轉為好的念頭。因為道心是純善無惡,如大圓鏡一樣,「圓」是圓滿之意,「鏡」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

所以當我們「轉念」時,般若之智流露出來,將從第八意識浮現的業力妄想之念,一一觀察,正是儒家「三省四勿」格物之功,所謂「一日修來一日功」,漸漸的自然會將脾氣與毛病「分類歸納」,同時道心滋長,對於念頭敏感度越來越深。

一日自發菩提心,或為「勸發菩提心」之時,五根五識皆為菩薩修行,關愛之眼、傾聽之耳、聞香之鼻、方便之舌、勤做之身,一一都是成就眾生的智慧。

 93.04.3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sui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