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月一次的道學研究會開始了,今天參與的有點傳師、楊講師、許講師、陳講師、詹講師。 

 

我們的目標非常明顯,就是要把論語吃透,更要融會貫通!經過許多討論、試辦等等運作,結果一一失敗,或許没有找到好的方法,點傳師說:「要如何加強講師的道學深度呢?」我們曾經試辦道義、三寶分享,失敗!我們曾經試辦百孝經分享,失敗!我們曾經試辦不休息菩薩訓文,失敗!現在推出經典~論語,結果又會如何呢?

 

白陽期儒家應運,白水聖帝在世最喜歡分享「論語」,我曾經感到不解,為什麼語錄式的論語,能夠讓古今學道者手不離卷而逐句參研?我曾經看過幾種版本的論語解釋,但是都只是停留在表面,點傳師說:「論語是性理心法!」經過這一次的論語研討,我終於知道就跟「六祖壇經」一樣,字字見性!

 

今天後學學習學而篇前三句,我訂的大綱是「開宗明義學而篇、有子是誰及仁是中心思想」,說實在,我利用課餘時間,很認真的研究一個月,其實收穫最大的是自己,第一次那麼深入去參研,點傳師特將「人不知而不慍」分享,總之就是要大家真修實煉,再問大家修道是為了什麼呢?慢慢的,我們集思廣益,深入其中,分享的深淺取決修道的工夫,我只能說點傳師,您實在太優秀了。

 

開宗明義就是說整部經典濃縮在這一句話裏,就好像訓文中的訓中訓所批示出來的字一樣,有「畫龍點睛」之妙!學而、有朋、人不知等三句,有天地人三才之意「而者天也,方者地也,人者人也」,天之高明,地之博厚,人居其中而代天宣化!其次學而就是學天之道,大學說:「明明德、親親、新民、止於至善」!最後就是三種漸進層前,由自身之學而,到親朋好友之切磋共修,最後對於各種人的處世態度。

 

而者一個穴,時時不離玄關,是止於至善的功夫;朋者兩個眼睛,要把遠方的念頭接回玄關,這就是廻光返照,同時渡人成全人,是親親新民的功夫;慍者嗔、怒也,要格物致知,是明明德的功夫。

 

有子是誰?古今學者,是否有此疑問呢?論語中孔子的弟子都是直接稱呼其名,如子貢、子產…等,但是有兩位弟子是稱呼「子」的,如「有子」、「曾子」,這是為什麼呢?或許我們可以說論語就是有子、及曾子的弟子共同集結的,所以才會稱自己的老師為「子」!

 

有子名若,字子由,七十二位賢人之一,曾提出「禮之用,和為貴,因貌似、形似及言似孔子,在孔子歸空後,因弟子思慕老師,想要共立有若為師,師之如夫子在世之時,但因事而避席。最後我說:「未契入本心本性如何登上法王座,如當初阿難尊者一樣如何能夠參與集結佛經呢?其次就是『欺師滅祖』之事,壇經行由品中陳慧明得道後要拜六祖慧能為師,六祖深明大義,指出皆是一師之徒,原本就是師兄弟,今天只是替師傳道!」

 

仁是孔子的中心思想,我總在想仁是什麼意思呢?整部論語總共出現109次,可見孔子對仁的重視,後來我找到一句,子貢說博施濟眾可說是仁嗎?孔子說:「這如何是仁而己,已經是聖人的境界了!堯舜可能還做不到啊!所謂的仁,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能夠自己內心的感受而去幫助別人,這就是做到仁的方法。」因此仁就是行菩薩道,就是要自覺覺他,更要渡人成全人!

 

 許講師分享「賢賢易色」,易用取代來分享,點傳師說:「那是當下的轉念,以好色的心,轉念成修道的心,因此事父母、事君、與朋友交,都不離本性。」接著又分享「過則勿憚改」,懺悔、反省後,要如何去改呢?改才是重點,否則過錯不斷的重演。 

 

陳講師分享「子禽」這個人,陳沆,善口才,跟子貢要好,整部論語出現3次,而子貢出現38次,實在差很大。子貢說:「老師的德行有五種,『溫』、『良』、『恭』、『儉』、『讓』這五種美德,因此每到各地方,君王或貴族都會來請益,這不是老師去追求名利富貴,而是道高德重,大家來請教的。」 

 

接著有子又出現,他提出「禮之用,和為貴」的學說,我分享說:「和就是多溝通、多共識,它是活潑玲瓏的,但是佛規禮節是必須遵守的。」點傳師說:「新道親與老道親的要求不一樣。」我想這是正確的,慢慢的要求,如青蛙煮水,慢慢的進入狀況,打掉俗氣,化身修道人。 

 

最後的共識,如果輪到講師不能講,由我們輪的發表,我們是很樂意的,其實有目標去準備,日子才不會浪費的過,所以身為貴德的講師要有所覺悟,不下工夫不行的,下一次是10/28(四),希望大家要把學而篇研究過後了,請跟進度走,不要虛渡光陰!

 

開宗明義學而篇

有子是誰覓覓尋

仁者菩薩存慈悲

論語參研須心存

 

99.09.3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sui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