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佛老師說:「修道修心,辦道盡心。」在未後指南第三條說:「將來的成就,不在(道場)的大小,也不在(佛堂廟宇)的多寡,更不在(信眾人數)的比較,而看修道人是否(真修實煉)、(護守願戒)、(無貪無妄)、(不爭不辯)、(心性圓融)的工夫,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所以修道是自己心的問題,而不是外在一切的現象。首先必須確立此修辦理念,正如道之宗旨「洗心滌慮,借假修真,恢復本性之自然。」再來就是要探討「心」的問題了,因為「了解才能知道,明理方可修道」。

 

性理釋疑:「心有道心、人心、血肉心之分。」佛有八意識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未那識(潛意識、我執分別識)、阿賴耶識(藏識、種子識)。」又說:「有五種欲望『財、名、食、色、睡。』(人心與血肉心、前六識的支配,就是要改毛病)又有『貪、嗔、痴、慢、疑。』(人心、第七意識支配,就是要去脾氣)。」

 

    要如何修道呢?大學證釋中有:「知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自古以來大家都一致認為:「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這是非常正確的修行不二法門,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卡在「如何知止?」真的,沒有一本書,沒有一個人可以給你答案,直到三曹大開普渡的現在,因為「求道」後,這個千古秘密才被打開。

 

大學所有的文字,不是只是文字而已,每一個字都蘊含修道進程的次序與境界,但是「知止」這一大關都打不開,又如何能有進程呢?如果你已經求道了,那麼我們又要「如何格物?」至底格是什麼?物是什麼?那麼先說「物」是什麼?就是如之先所言:「人心、血肉心、一切的意識心。」所以物不是指眼睛看見的,更是指你身中「智慧眼」(眼睛閉起來其實可以看到黑暗)所「觀察」的一切起心動念所交織的文字與畫面(如電影一般的真實)。

 

了解「物」是什麼?你就知道有求道没有求道的差別!這「智慧眼」在那裏呢?明師一指已然見性,是智慧之眼,也是指點道心所在之地,是無極光明清靜的本體。如果不明白佛性在何處?佛性是什麼?那麼你要如何格物呢?因為「格物」的確不是要你去(格除)你的人心與血肉心,因為人心與血肉心本來就是肉體中生理與心理所交織產生的意念及想法,那麼你又要如何格除呢?所以格物就是要恢復你的道心,真主人當家,做自己生命中的主人,而不是被物所役使,就是說「役物」與「物役」的差別,然而這樣的差別就成為千古的大秘密了!

 

所以「觀照省察」之中,除了真主人現出之外,還能明白知道自己的脾氣毛病在那裏,知道後想辦法去「改變」它們,列出相對應的方法及計畫,例如「愩高我慢之心」要用「謙恭和靄」來對應,可以每天唸「後學學習」一百遍,「感謝天恩師德」一百遍,同時分析每一件事情有多少人共同完成的,雖為「花」,没有「綠葉」也不能成其美,也因此不斷的更明白知道自己的脾氣毛病的細微之處,仙佛說:「聖人過多,賢人過少,凡人無過」就是這個道理,如此「格物致知」、「致知格物」不斷的循環,或許你會疑惑,怎麼越修問題越多呢?那麼得恭禧你了,你真的非常下功夫!

 

這格字有(明、除、正)之意,因此仙佛說:「格者,明之也,知也,即已明也。」知物之害於性(道心)、知去物之方、知物之種類!也就是我們能夠明白一切的起心動念!所以就有三省四勿的工夫,也就是省察的工夫,針對自己的念頭進行反省與觀察,其實這些工畉一般人都懂,但是至底是誰在反省與觀察呢?所以求道後才能明白是誰在省察?也知道在那裏省察?這真是求道的殊勝啊!

 

當我們在觀照省察之時,真主人當下現出當家,人心血肉心退位,而道心本自具足一切的智慧。所以當格(明)之時,便沒有人心之分別妄想執著,而止定就在其中,真主人掌控一切。

 

所謂的工夫就是長時間努力的成果,只要行的深,日積月累終有一天智慧之光一定會現出(到彼岸),所以格之!格之!時時格之!行住坐卧格之!二六時中不離自性!(止於至善)

 

其實大學還有相輔相成的工夫,首先就是知止的工夫,也就是三寶修行。其次就是親親、新民的工夫,也就是渡人成全人的工夫。三種工夫同時下,效果更好了,所以明明德(格物省察)親親新民(渡人成全人)止於至善(三寶修行)這修道三部典就是現今一貫弟子所必須修道之方,不是嗎?

 

接下來又有「致知、誠意、正心」、「定、靜、安、慮、得」及「絜矩之道」之實踐與進程,哈哈…再續了。

 

格日現智慧光;

清月明慈悲心。

覺幻景真人現,

至華岡渡群倫。

 

92.10.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sui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